第326章 太子监国_靖难攻略
笔趣阁 > 靖难攻略 > 第326章 太子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6章 太子监国

  “呜呜呜——”

  永乐三年三月初一,伴随着龙舟启航的号角声响起。

  江东门码头上,一艘艘三千料的马船渐渐驶离港口,而那些马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兵卒和六部、六军都督府及都察院的官员。

  码头边上,朱高煦带着六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军都督府等数百名官员欢送龙舟北上。

  朱棣带着徐皇后前往了北京的行在,按照路线来说,他们会顺着运河一路北上,期间还会经过山东的兖州、东昌和济南三府。

  故此,出发前朱棣就说过自己会在经过三府时看看山东的新政如何,但朱高煦非但没有感到不舒服,反而很欢迎。

  他没有时间走出南京,故此他也不知道山东的新政到底如何,会不会出现孙铖欺上瞒下的事情。

  如果朱棣能在这次北上中看出点什么问题,这对于新政的实施反而是好事。

  “北平、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奏疏就直接送往陛下龙舟处置,不用送往南京了。”

  “其余的奏疏也不用送往武英殿,直接送往春和殿便是。”

  “臣领教……”

  朱棣前脚刚走,朱高煦便不假思索的对身后的群臣吩咐了起来。

  他可不会干出把自己累死的事情,老头就算去了北边打仗,那政务也是不能落下的。

  面对他的教令,六部与六府等官员纷纷作揖,不敢反驳。

  朱棣在时,他们还能反驳一下朱高煦,毕竟有朱棣作为和事佬,

  朱棣现在走了,他们的日子就难受了,只觉得环境都压抑了许多。

  “摆驾回宫。”

  瞧着群臣的模样,朱高煦在心底十分得意,随即走回了码头的金辂,准备直接返回东宫。

  从江东门返回南京外城的一路上都铺设着宽十丈的水泥路,毕竟江东门是长江水道最为繁忙的码头,修建这么一条道路倒是有利于商贸发展。

  除了江东门的水泥路是延伸出去外,其余的内城与外城城门也都修建了水泥路,区别就是它们截止外城城门,不向外延伸。

  这么做的原因,单纯只是因为江南水泥产量不足。

  江南水泥场经过三年不断扩建,如今有十七处场,年产一万七千吨,看似产量已经不错,但需要用水泥的地方着实太多。

  吴淞江的疏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江北之地的黄河河道,以及用来梳理黄河,束水冲沙的许多束水闸、水坝更是还没全部修建完毕。

  除了这些,见到好处的江南官员也各自哭穷,原本可以用三合土修建的塘堰陂渠与堤岸,他们纷纷上疏认为三合土耗费粮食,不如混凝土节省成本。

  明明江南之地的水利建设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大量完善,可上奏上来需要修葺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却足足有两万余项。

  “真是没脸没皮。”

  瞧着手上奏疏的数额,刚刚回到春和殿的朱高煦都被气笑了。

  “这些奏疏中需要加急修建的,臣特意圈红,殿下只需要处理这些就足够。”

  站在朱高煦面前,工部尚书黄福特意解释了一句,朱高煦也满意颔首。

  他在奏疏上圈红,同时看向了黄福。

  黄福长相普通,但气质不凡,对于他,朱高煦是给予了厚望的。

  毕竟他在历史上不管是负责北京营造,还是担任南京户部尚书都干得不错,尤其是在交趾的治理更是连交趾本地的豪强富户及底层百姓都纷纷钦佩。

  如果不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度将他调回,宦官马骐又在交趾为非作歹,那黎利也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朱高煦最看重黄福,还是他敢在朱瞻基缩边求太平的时候怒怼朱瞻基。

  具体的内容朱高煦忘记了,不过朱瞻基反正是被怼的毫无面子,从财政到军事都被黄福怼了个遍,最后不得不派郑和再下一次西洋,并且派黄福前往南京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征收南方赋税运送北方。

  事实证明朱瞻基这个举动很正确,最少在宣德七年黄福就任南京户部尚书到正统五年病逝期间,南方的赋税没有出现过什么大问题,支撑起了正统年间的第一次北征和南方的第一次征讨麓川这两场战役。

  等到黄福一死,正统年间的南方财政收不上来且不提,地方上更是爆发了不少官员盘剥百姓而起义的事情。

  这样的人才不好好利用实在太可惜,因此朱高煦才会直接拔擢他为工部尚书。

  万一郁新什么时候干不下去了,夏原吉可以顶替户部尚书的缺,黄福可以顶替吏部尚书,而朱高煦也可以安排孙铖接管工部了。

  户部、吏部、工部,只要这三个衙门抓稳,不出现什么大岔子,大明还能兴旺五十年。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就对黄福多加关爱了:“工部的事情,倒是劳烦你多费心了。”

  “朝臣之中,我最信赖你与郁新、夏原吉,对你们十分喜爱却不知如何回报,只能以赏赐来显示恩宠了。”

  朱高煦这一番土味情话说的黄福连忙作揖,不等黄福反应过来,朱高煦便对角落的司礼监太监开口道:

  “赐黄福、夏原吉、郁新、孙铖四人斗牛服,钱千贯,绸缎各百匹。”

  “奴婢领教。”

  “臣谢殿下隆恩……”

  司礼监太监与黄福先后作揖,朱高煦则是示意黄福起身,同时对他询问道:“黄河和吴淞江的事情如何了?”

  “回禀殿下……”黄福理了理思绪,然后才继续道:

  “吴淞江下游几乎淤成平陆,黄浦江通过吴淞江入口的地段更是遏塞难浚。”

  “臣一边疏通,一边走访,眼下已经疏通近百里,不过要想更进一步,还得在夏驾浦、新洋江与吴淞江交汇处建造石闸,以此达到节制江流,防止潮沙倒灌吴淞江。”

  “除此之外,还得开河道十五丈,从黄渡修至宋家桥,沿途长八十里,才让吴淞江稍微恢复秩序。”

  “不过想要彻底解决吴淞江的问题,还得在吴江南北两滩开浚,以渲泻太湖之水。”

  “臣与工部的官员们算过,如果要解决吴淞江和太湖的问题,恐怕耗费的钱粮折色过后不低于六百万贯……”

  六百万贯,这几乎是现今大明全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

  如果刨除文武官员俸禄及军队饷银,那想要凑足这笔钱,也起码要花费五年。

  黄福之所以将治理分三个阶段讲出,就是觉得朝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吧,朝廷每年调六十万贯给伱,十年内将吴淞江和太湖的问题解决,让松江府百姓享受太平。”

  面对水患,朱高煦向来是十分重视的,并不会因为江东六府的乡绅富户厌恶自己而停下对当地的建设。

  吴淞江和太湖水患的问题一旦解决,江南这个鱼米之乡也能更上一层楼,朝廷也能得到更多惠利。

  从长远来看,这是肯定要做的事情。

  “黄河与运河的疏通和修葺,工部估计要动工二十万,耗费五年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不过若是日后黄河继续泛滥,那运河依旧会淤废,因此必须在解决问题后,每年固定拨发一笔钱粮来维护。”

  “臣与工部算过,如果按照朝廷的新政,不发动徭役的话,那起码需要四百万贯,每年约八十万贯。”

  “除此之外,后续的维护大概需要耗费二十万贯来维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福把黄河和运河的事情一并说了,不过那耗费听的朱高煦就想要把两宋皇帝拉出来鞭尸。

  两宋三易回河和决口黄河的锅,倒是轮到他来修补了。

  “还有什么其它耗费吗?一并说了吧。”朱高煦看着黄福,略微头疼。

  “主要还是地方修建水泥场,以及各地修建塘堰、陂渠与堤岸,官道的事情。”

  黄福总结了一下:“臣算过,除江南以外的工项,大约三万四千项,如果动用徭役的话,耗费应该在八十万贯左右,不动用的话,那大概在四百万贯。”

  仅徭役是否动用的问题上,大明就需要面对三百二十万的支出,故此朱高煦听后也有些犹豫。

  拿不定主意的他询问黄福:“你觉得,朝廷是否要动用徭役?”

  “以臣之见,能不动用最好不动用,宁可延迟,也不要耽误农事。”

  黄福依旧以民为本,朱高煦也是这种想法,不过对于这些工程他还是做出了安排:“这些事情,工部将其分为轻重缓急,先把紧急的事情做了,再慢慢把不急的给做了。”

  “朝廷今年的开支也大,户部那边找过我多次,因此只能如此了。”

  永乐三年注定不会太平,北征与南讨同时进行,国内还有一项项大工程。

  对于今年的财政情况,朱高煦是不准备看到任何积储和结余的,只要不吃老朱的老底,他就谢天谢地了。

  黄福也心知肚明,所以才会说能延迟就延迟,因为他知道朝廷财政压力很大。

  “既然如此,那臣现在就返回工部,将事情做出排列,随后与户部清点。”

  他没有逗留春和殿,而是在商讨了事情后作揖离开。

  在他走后,朱高煦也开始全身心投入了对奏疏的处理。

  这样的日子,恐怕要持续到朱棣返回南京为止。

  如果不是朱高煦已经将太学今年的课程在寒假中教导结束,那此刻他兴许已经急的火烧眉毛了。

  “户部尚书郁新求见殿下……”

  “宣!”

  殿门唱礼声传来,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应。

  不多时,郁新拿着奏疏走进了殿内,并将奏疏交给了司礼监的太监,由他转呈朱高煦。

  朱高煦打开之后,当即便皱起了眉头。

  “殿下,过去三个月朝廷走海运运粮总量为二十二万六千余石,安全运达的只有十九万四千余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93.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93.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